close
106國中會考自然科第35題
題目
平靜無風的下午,在許願池上O點丟入一枚硬幣,使水面上產生一個圓形水波,已知圓形水波的半徑每秒增加 1 m。若丟入硬幣前,在水面上距離O點1 m及2 m的P、Q兩點,分別有一片落葉,且O、P、Q在同一直線上,如圖(二十)所示,則硬幣丟入水中3秒後,兩片落葉的距離約為多少?
(B) 5 m
(C) 6 m
(D) 9 m
答案
A
解析
本題主要是問波的傳播。
波動:物質受到擾動(能量)時,引起相鄰物質跟著被擾動,而將能量傳播出去,但物質本身並不會被傳走的現象。
在水面上距離O點 1 m及 2 m的P、Q兩點,分別有一片落葉,且O、P、Q在同一直線上,受到圓形水波擾動,因為兩片落葉不會被傳走,只會原地上下振動,所以距離仍是保持 3 m。
(A)選項,兩片落葉的距離約為 3 m,是正確。
所以答案選A。
解題技巧
本題圖(二十)中的關鍵「P、Q兩點」,距離是3 m,受到圓形水波擾動,因為兩片落葉不會被傳走,只會原地上下振動,所以兩片落葉的距離不變。
知識節點
波動
原理
一、波動:物質受到擾動(能量)時,引起相鄰物質跟著被擾動,而將能量傳播出去,但物質本身並不會被傳走的現象。
二、波的傳播
1.波傳播時只傳送擾動,並不傳送物質。
文章標籤
全站熱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