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6國中會考自然科第39題
題目
小綠在某科學頻道看到全球海底地形圖,其中在大西洋中有一綿延數千公里的海底山脈。此山脈附近最可能發現下列何者?
(A)有海溝及地震活動
(B)有活躍的擠壓造山運動
(C)地函熱對流的岩漿湧出
(D)地球上最古老的海洋地殼
答案
C
解析
本題主要是問中洋脊的形成。
張裂性板塊交界受到的力量是向兩側外的「張力」。在張裂性板塊交界處,板塊兩側受到往外的張力作用而分開,形成中洋脊、裂谷。張裂性交界帶常位於地球內部熱對流上升的地方,岩漿和淺源地震活動頻繁。
(A)選項,有岩漿湧出及地震活動。
海溝的形成是當海洋地殼和大陸地殼相互擠壓時,海洋地殼因密度較大會擠壓到大陸地殼底下,沒入地函內,並在交界處形成海溝,是聚合性板塊交界。
(B)選項,沒有活躍的擠壓造山運動。
當大陸地殼和大陸地殼相互擠壓時,密度小的地殼會被擠壓隆起,形成高聳的山脈,是聚合性板塊交界。
(C)選項,地函熱對流的岩漿湧出,是正確。
(D)選項,越靠近中洋脊的海洋地殼越新。
所以答案選C。
解題技巧
本題中的關鍵詞「大西洋中有一綿延數千公里的海底山脈」,此為中洋脊,附近最可能發現地函熱對流的岩漿湧出。
知識節點
板塊交界
原理
一、張裂性板塊交界
1.張裂性板塊交界受到的力量是向兩側外的「張力」。
2.張裂性板塊交界處:板塊兩側受到往外的張力作用而分開,形成中洋脊、裂谷。
3.中洋脊、東非裂谷和冰島是屬於張裂性板塊交界。
4.張裂性交界帶常位於地球內部熱對流上升的地方,岩漿和淺源地震活動頻繁。
二、聚合性板塊交界
1.聚合性板塊交界受到來自兩側向內的「壓力」。
2.聚合性板塊交界處:兩板塊相互向內擠壓,一塊沒入另一塊下方,常形成海溝、高大山脈等地形。
3.聚合性板塊交界帶是地球內部熱對流下降的地方,淺源中源和深源地震活動頻繁。
4.海溝:當海洋地殼(板塊)和大陸地殼(板塊)相互擠壓時,海洋地殼因密度較大會擠壓到大陸地殼底下,沒入地函內,並在交界處形成海溝。
5.當大陸地殼和大陸地殼相互擠壓時,密度小的地殼會被擠壓隆起,形成高聳的山脈。
舉例:歐亞大陸板塊和印澳板塊推擠,歐亞大陸地殼會被擠壓成喜瑪拉雅山脈。
6.聚合性板塊交界常有地震、火山及造山運動(高大山脈)現象發生。
7.台灣、喜馬拉雅山和南美的安地斯山均屬於聚合性板塊交界。
(1)喜馬拉雅山脈是由歐亞板塊和澳印板塊聚合而成。
(2)台灣是由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聚合而成。
三、錯動性板塊交界:
1.兩個板塊平行錯移時,將形成錯動性板塊交界。
2.陸地上較少出現錯動性板塊交界,中洋脊出現較多。
3.美國加州的聖安地列斯斷層即可見到錯動性板塊交界。
4.錯動性板塊交界處淺源地震活動頻繁。